close

【敗家】遲來的 4K 體驗

最近終於把自己使用多年的 Full HD 顯示器更換為 4K 解析度,使用了一段時間,不僅體驗爽度提升,也體會到此次的敗家升級不是只有畫質解析度,還有學到一點新的知識,開一篇文章來記錄一下心得。

原本使用的電腦顯示器是三星的 23 寸 BX2350,從 2010 年購入至今已經高達 15 年了。幾個月前無意間發現,BX2350 螢幕中央區域的顯示發生異常,打字看文章已經造成困擾,上網查才知偏光膜已經發生老化劣化現象,也順手查了一下 DIY 更換偏光膜的教學影片,一張 23 寸的偏光膜也要好幾百,而偏光角度難抓又很難貼好,還可能需要前後各貼一張,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搞。想想使用 15 年的 BX2350 其實也已經夠本了,現在已到了放手讓它退休的時候。

選購策略

由於自己也逐漸上了年紀,眼力逐漸退化,老花越來越明顯,23 寸很尷尬,把字變大就看不了幾行,所以換大一點的螢幕也成為必選項。目前的 27 寸 4K 高刷顯示器的價格已經來到萬元有找,但總覺和 23 寸相比沒有大多少,只好再把蛋蛋掐下去,增加預算挑選 32 寸的款式。經過各種瘋狂地爬文、比對規格、搜尋大量網友評價之後,最後選定微星 322 UPF 這款,官方定價 16,900 元。微星宣稱這款顯示器的 HDMI 規格為滿血 HDMI 2.1 48Gbs 版,具備一個 Type-C(DP Alt)介面,價位也是高刷同級最便宜,CP 值高。其實本來鎖定 323 UPF 這款,規格又比 322 UPF 好一點(HDR 400/350 nits vs HDR 600/440 nits),在台灣的價格也更便宜。可惜手腳慢了一步,1212 活動前一晚才放到購物車內,隔天一覺醒來才要下單時就發現全賣光了,查遍各大賣場只剩下 322 UPF 還有賣場,MOMO 的 1212 活動可以折一千多元。12/08 凌晨下單,白天出貨,隔天 12/09 就到貨了。

322 UPF 的顯示器含支架超過 10 公斤,這重量有點吃不消,一度懷疑是否買太大,不過這疑慮隨著爽度很快就消除了。雖然很快就把它組起來使用,但萬萬沒想到在測試過程中發生了一點波折,雖然也是開箱即用,但要全部測完一輪才發現有學習區,全部搞定已經是一個星期後的事。

322 UPF 的功能限制

322 UPF 就不做開箱與基本功能介紹了,網路上有 323 UPF 的使用影片,操作選單、使用方法與 322 UPF 完全相同。這裡要說的是 322 UPF 的功能限制,和 Canon R5 各種大大小小的功能限制一樣邏輯,這款螢幕也有。

1. 啟用 HDR

黑蘋果三號(Intel 10th gen ) / PS4 Pro / PS5 連接上 322 UPF 之後,從設備中就會告訴你顯示器支援 HDR 功能。從各自的系統中開啟 HDR 功能,並不是在 322 UPF 啟用。然而一旦啟用 HDR 之後,顯示器上大部分的調整功能就會強迫關閉,尤其是亮度調整變成反灰不能更動,意即只能回到各自信號源的系統中調整。在電腦上觀看 HDR 影片又常有過曝、色階斷層明顯等情況(應該是播放軟體的問題),以及光線太亮太刺眼(網路上說的辣眼睛),顏色稍微變淡等差異,體驗下來覺得 HDR 有點麻煩,因此電腦上大多關閉 HDR 使用,用 PS4 Pro / PS5 打電動、看影片才會開啟 HDR。

iPhone 13 Pro 在啟用觀賞 HDR 內容時完全不需要用戶介入調整,效果更是一流(只是螢幕太小了),因此顯示器的 HDR 功能與我當初的想像有些落差。我覺得作業系統介面其實不太需要 HDR 功能,只需針對 HDR 內容自動做出適當的反應呈現即可,期待未來各軟硬體廠商對 HDR 能做出更好的設計。 

2. 滿足 144Hz / 160Hz 高刷的條件設定

剛買來時 322 UPF 的韌體是 FW011 版,顯示器內建選單中的「設定(Settings)」頁籤本來有個 HDMI 2.1 項目,內容值為 PC / Console 切換,這個項目是決定是否啟用 144/160 Hz 高刷功能,否則最高只能到 120Hz。更新到 FW017 之後這個項目就不見了,找了大半天之後才發現「遊戲(Gaming)」頁籤多了一個 DSC:ON/OFF 項目,功能和原來的 HDMI 2.1 一樣,且一旦啟用之後也會影響某些功能強制關閉。 

DSC 預設值是開啟的(相當於 HDMI 2.1 設定項目的 PC 模式),導致更新完韌體之後某些功能被強制關閉反灰,在沒有文件說明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人誤會,以為韌體更新完之後某些功能故障了。另一個問題是,微星的工具軟體 Gaming Intelligence(透過此軟體直接進行顯示器設定)對應的是 HDMI 2.1 項目而非 DSC,所以更新韌體之後該軟體的 HDMI 2.1 的 PC / Console 切換功能也跟著失效,希望微星官方能注意到這件事。

裝置的最高輸出規格

黑蘋果三號機:

  • Z490 VISION G 內顯:主板有 DisplayPort 與 HDMI 輸出埠,兩者支援最高 4K 60fps HDR (即 HDMI 2.0)。
  • RTX-3060:支援最高 4K 120Hz HDR(HDMI 2.1 : Console | DSC off)/ 160Hz(HDMI 2.1 : PC | DSC on),即 DP 1.4a / HDMI 2.1 規格,理所當然不支援 macOS 系統。
  • VEGA 56:DisplayPort 支援 DP1.4a(4K 120+Hz HDR),HDMI 支援 HDMI 2.0b(4K 60Hz HDR)。DP 高刷規格(144Hz / 160Hz)亦可在 macOS 系統內啟用。

黑蘋果二號機:

  • Z77X-UP4 TH 內顯:主板僅 HDMI(與 DVI )輸出,最高僅支援 1080p FULL HD,不支援 HDR。
  • GTX-780:有 DisplayPort 與 HDMI 埠,分別支援 DP 1.2 (4K 60fps)與 HDMI 1.4a (4K 30fps) ,也都不支援 HDR。

黑蘋果二號機就是導致購入初期一直搞不定的因素,新購入的 322 UPF 升級韌體的原因也是為了它。

一開始二號機內顯始終無法成功點亮螢幕,經過各種排列組合的測試,例如更新主板 BIOS、顯示器韌體、舊螢幕各種交叉設定比對之後,最終是主板更新 BIOS 至 F11c 之後終於成功點亮。反推原因,應該是主機板顯示輸出必須設定為 Legacy(非 UEFI)模式,而 F11c 版 BIOS 取消該項目設定,一律以 Legacy 模式輸出。 

其他各裝置的最高輸出規格

PlayStation®4 Pro:主選單可輸出 4K 60fps SDR,遊戲支援 HDR。

PlayStation®5:主選單與遊戲可輸出 4K 60fps HDR,在顯示器內啟用 Adaptive-Sync 則部分遊戲支援 VRR(49-120Hz)。

其他附加功能

沒用到的功能就不提了,僅列出有疑慮的部分。

KVM 功能

322 UPF 有一個上行埠(USB Type-B)和三個下行埠(USB Type-A),官方稱為 KVM 。然而上行埠(連接到電腦)只有一個,經過實測 Type C 也不能作為上行埠,意即只能操作一台電腦,所以實在不懂為何叫 KVM,用 USB HUB(集線器)比較符合才對。難道是我誤解了什麼?

【敗家】遲來的 4K 體驗

HDMI CEC

工作的邏輯是:裝置開機 -> 顯示器開機,以及顯示器關機 -> 裝置待機,其他情況並不會連動。這個功能僅對應 HDMI 1 號埠,用 PS5 實測有效。HDMI 2 號埠不支援。

【敗家】遲來的 4K 體驗

USB Type-C

提供 PD 電源與 DP-Alt 功能。其中 PD 電源功能,必須進入顯示器選單內啟用。

【敗家】遲來的 4K 體驗

不過我個人實測,PD 電源不知怎麼回事瓦數偏低,拿小米 20000 行充測試,用氮化鎵充電器隨隨便便都是 3xW 在跑,用這個充跑不到 10W,而且還愛充不充,感覺有點雞肋。

至於 DP Alt 功能,手邊只有一個 Nintendo Switch 可以測試,很可惜的無法點亮,上網查詢得知 Nintendo Switch 的 DP Alt 有保護機制(掌機/家機模式)所以一般情況下不點亮是正常的。只好等哪天有支援的裝置時再來測試,「DP Alt 線材是否有限制」這個問題留到將來再解。

這個 Type-C 還有個認知誤區。上述 KVM 運作正常情況下(上行接電腦,下行接鍵盤滑鼠),顯示器 Type-C 連接 NS Pro 手把,電腦沒有識別出 NS Pro 手把。 所以這個 Type-C 似乎不支援資料傳輸。

後記

從 2017 年購入第一款支援 4K / 60fps 輸出的 PS4 Pro 遊戲主機,歷經七年半,直到現在才終於補完 4K 的最後一塊拼圖。第一次點亮這台 4K 螢幕的時候,感覺滿爽的,尤其是現在的作業系統與電玩主機設備都有 HiDPI 技術對 4K 最佳化,以及高刷的流暢體驗,下班之後開電腦上網、開遊戲機的機率變多了,目前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得。

挑選產品的過程中,也曾想過直上 OLED 或是 mini LED 的產品,然而這等級的價位又得再更用力捏蛋蛋 + 一萬元以上,加上近年來 OLED 烙印、mini LED 分區控光壽命等,很怕花大錢卻用不了多久就壞。目前有一種說法是,顯示器最終的完美型態是 micro LED,目前的 OLED 與 mini LED 都只能算是過渡產品,且這兩者優缺點又是完全相反,頗有選邊站的意味,覺得與其如此,倒不如選擇發展成熟又相對便宜的產品比較保險,萬一真的像網路說的那樣「現代的顯示器都用不久」,將來壞掉至少比較不心疼。

然而在挑選產品與後續使用的過程中,也感覺到各家廠商瘋狂堆料推規格的趨勢下,想要「無腦開箱即用」似乎越來越遠。舉例來說,大部分的一線廠商已將顯示器的設定按鈕做成類似搖桿的快捷鍵,這意味著隨時調整顯示器設定已經成爲常態,可根據不同使用需求(遊戲/影片/文書工作)進行各種快速調整,已不再是無腦使用,這些都是用戶需要學習的地方。

上一台三星顯示器 BX2350 是 2010 年購買於台南順發 3C,印象中價格將近 8,000 元。回憶 2010 年當時突然遭逢人生中的低潮,為了遠端工作而自費購入四萬多元的蘋果筆電,手邊剩餘的錢已不多,8,000 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捏蛋蛋,掐緊預算而買的東西,如今一晃眼竟然也過了 15 年,時間過得真快。當初購入原因是當時它是少數具備雙 HDMI 輸入的機型(當時幾乎都是 D-SUB / DVI / HDMI 各一的輸入規格)。後來 DVI 與 D-SUB 陸續退場,新購入的 PS4 Pro、PS5 遊戲機、樹莓派、視訊擷取設備等,用的全都是 HDMI 介面,因此雙 HDMI 的顯示器搭配便宜的免電源 HDMI 分配器,至少能固定保留一個 HDMI 給常用的電腦,感覺還算夠用。2017 年購入 PS4 Pro 之後就開始有升級 4K 的念頭,然而當時的 4K 顯示器都不便宜,即使後來漸漸便宜了之後,手機換成 iPhone 13 Pro 也跟著把胃口變大,希望顯示器也有高刷規格(>= 120Hz),只好繼續等 4K 高刷的顯示器降價,就這樣一路觀望等待至今。

這次選購本來也在考慮三星的產品(G7 S32BG700EC,定價 19,900元),然而爬到三星顯示器的文章時,卻爬出滿滿的冷筍味,和 2010 當年三星給人的印象截然不同,似乎不如以前的風評。

這次升級 32 寸高刷 4K 之後雖然爽度提升,但與先前的期待有些許的落差,顏色的部分差異還不小,例如同一台電腦的內顯和獨顯的顏色差異很明顯,常常得東調西整,特別是 HDR 的部分,並不像 iPhone 的 HDR 螢幕這麼無腦好用,切換之後眼睛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。微星在顯示器領域算是新品牌,在搜集資料中也有爬到一些故障抱怨文,但總體來看近年的風評算是順風,相信這家公司目前很用心經營顯示器產品。322 UPF 的 4K 32寸 對我來說應該是足夠了,雖然不太敢奢望能再用上 15 年 ,但希望至少能用個五年十年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322UPF Monitor MSI 4K HDR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njenq 的頭像
    benjenq

    -Ben's PHOTO-

    benje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