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non16-35_II 

Canon在2002年發表EF 16-35mm F2.8L USM並取代原來的17-35mm F2.8L USM之後,榮登135變焦廣角鏡皇的寶座,比Nikon的17-35mm F2.8短了1mm給比了下去,成為135全幅鏡頭中光圈最大、最小焦段最短的超廣角變焦鏡。掛上Canon獨有的L﹙奢侈﹚紅圈,價格當然也不便宜,高達23萬日幣。

不過,這支昂貴的鏡頭卻存在「邊緣畫質不佳」與「抗耀光性太差」兩項致命的缺點,硬是被對手和器材玩家們冠上「狗頭」的稱呼,尤其是APS數位單眼大行其道的時代,隨便一支一萬多的APS專用超廣角鏡頭,抗耀光與邊角畫質的表現,就可以把這支狗頭修理得體無完膚,在廣角的風景攝影部分,135全幅完全占不到便宜。

就算已回歸到全幅時代的5D與狗頭(16-35)的超廣角組合,卻因為它的耀光問題,我還是繼續保留Tokina T124這支副場DX數位鏡,用來應付單挑太陽的場合。因為在18mm以後可以讓全幅使用,抗耀光能力也比狗頭好上一大截。

如今五年過去了,Canon在2007年二月下旬發表這支狗頭的改款鏡,標示為EF 16-35mm F2.8L II USM並隨後於3月上市,改款的重點為口徑加大﹙77mm→82mm﹚,鏡組增加﹙10群14枚→12群16枚﹚,鏡身大小與重量略增,光圈葉片變更設計,其他部分則與原狗頭相同﹙最短對焦距離、定價﹚。

手札在3月底發表16-35二代鏡的測試報告,不過該篇報告竟然是和17-40這支進行比較,這點讓我覺得很冏…人家Canon擺明了就是狗頭的改款,應該是一二代來比一下,抓一隻不相干的貓來湊熱鬧有何意義?狗頭改款之後有哪些不同,看完該篇測試還是令人霧沙沙…

今天在「浮光掠影」舉辦的成大外拍活動中,有緣與手札台南幫justphoto前輩借到這支剛發表的16-35二代鏡,可以跟我慣用的一代鏡來比較試試,究竟這支二代新鏡的「抗耀光」與「邊緣畫質」表現,會不會讓它繼續登上「狗頭二代」的寶座?(使用機身:Canon 5D)


首先,當然是邊緣畫質。因為是手持拍攝,取畫面中相同的最左下角位置時,構圖不太相同。要強調說明的是,兩鏡都有上CPL且為不同品牌,會影響發色的層次,所以請勿參考範例的畫面顏色。因為新鏡不是我的,不好意思隨意拆解CPL配件,也不影響邊緣畫質的比較。

看得出來,邊緣畫質改善很多,而且光圈縮到F8還是有明顯的不同。暗角和變形,看起來還是差不多的。中央的部分,並不是重點,用過一代狗頭的人不會挑剔一代鏡的中央畫質。

然後是抗耀光的表現,如下圖。為了讓耀光的位置跟範圍更明顯,所以測試圖於RAW轉檔時,同時將飽和推到滿。兩張一樣皆有CPL,接上CPL會讓耀光變得稍稍不明顯,但並不會讓原來有的耀光完全消失,所以觀察光斑數量跟分佈範圍即可。

耀光也獲得很大的改善,光斑的數量至少減少一半以上,很接近Tokina T124的水準,這點應該要拍拍手,多了兩片鏡片,耀光變少,這很不容易,也是令我超乎預期的地方。光圈星芒似乎已變成14星收斂型。若時間允許,應該要用不同光圈多試幾張,得到的資訊將會更正確。

看來,Canon似乎為了洗刷全幅廣角鏡皇=狗頭之名,下了一些粗本。二代鏡是否該繼承「狗頭二代」的傳統,成為「大狗頭」,我個人持否定的看法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nje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